斯皮尔伯格并不在乎道曼的评价—好莱坞总有买得起梦工厂的人。不幸的是,他撞上了金融危机。虽然环球、华纳和福克斯先后找过梦工厂,但没有一项协商取得过实质性进展。为了脱离派拉蒙,梦工厂找到摩根大通为其承担7亿美元的贷款,虽然斯皮尔伯格又从印度巨头信实公司(Reliance ADA Group)那儿募得3.25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但另外3个多亿尚无着落。况且,梦工厂提出合作后影片拍摄和发行成本都必须由新合作伙伴承担,这让梦工厂成了烫手山芋,无人敢接。
更尴尬的是,斯皮尔伯格已经不能一咬牙让梦工厂再次成为独立制片商了。梦工厂不是穷出身的孩子—1994年成立时的启动资金高达26亿美元。但尽管如此,梦工厂还是难以与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抗衡。大制片厂随时都有上百个剧本等着拍片,梦工厂没有;大制片厂有多年积累的电影库和电视库随时拿来换钱,梦工厂没有;大制片厂每年至少生产20部电影,梦工厂每年最多只能生产6部。
更重要的是,六大制片厂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发行网络,当年《狮子王》北美票房突破3亿美元之后,两个星期内,录像带收入又超过4.5亿美元。如果没有遍布全球的发行网络,这样的收入是不可想象的。梦工厂如果想有自己的发行公司,每年至少要生产12到15部片子,但梦工厂1年只能生产6部“体面的电影”,以这样的产量要想建立与院线之间的发行系统简直难如登天。即便后来梦工厂有了自己的发行公司,但力量毕竟薄弱,无论电影、电视还是DVD,都不得不借助环球、派拉蒙等巨头的发行网络共同发行,这当然也意味着利润的分流—《拯救大兵瑞恩》在全球范围内卖出了5亿美元的票房,但梦工厂只得到3000万美元的收益。
在好莱坞,六大公司就是主流。2008年,即便不把六大公司旗下子公司发行的影片成绩计算在内,它们还是能够把总票房的85%收入囊中。这个庞大的数字建立在一个小数字上。六大公司每家一年发行电影20部左右,总数也就是120部左右,而其它以狮门影业为代表的几十家小公司发行的450部左右的电影只能从剩下的15%票房里面分一杯羹。
聪明人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自立无门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寻找合作伙伴是梦工厂唯一的出路。这个时候,它找到了迪士尼。
2008年迪士尼的票房表现不佳,9.43亿美元的北美票房比2007年缩水4亿美元有余,市场份额也从第三跌至第五。截至2008年12月27日的第一财季,迪士尼电影业务的营收下滑了26%至19.5亿美元,电影业务利润下滑了64%至1.87 亿美元。更糟糕的是,从2006年起,迪士尼每年发行的影片数量从20部减少到13部,是好莱坞六大公司中产量最低的一家。
《财富》分析,梦工厂不仅能帮助迪士尼提升利润率,而且能提供可供迪士尼众多消费产品和跨媒体机构采用的新素材。这正是迪士尼的兴趣点所在。迪士尼总裁罗伯特?艾格对《财富》表示:“我不关心一部成本3000万美元的电影能否获得1亿美元的票房。如果这部片子的成功不能引起公司其他任何成功的话,它什么也不是。”艾格说的是迪士尼影视制作部门以外的业务,包括付费电视、主题乐园和消费品。
像所有的媒体集团一样,在目前的黑暗时期,迪士尼需要利用一切可能获得的帮助,以激起投资者对其增长前景的兴趣。其股价表现不错,直到最近,同其他媒体集团相比,迪士尼的股价情况要好得多。不过在过去6个月里,其股价也下跌了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