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好莱坞以盛产两类产品而著称,一类是豪华大片,另一类是满脑子奇思异想的独立电影。对于前者,好莱坞素来的信条是:大制作才有大票房。以华纳发行的影片为例,1942年的《卡萨布兰卡》制作成本1200万美元,北美票房收入2200万美元;1987年的《致命武器》制作成本2800万美元,北美票房收入1.2亿美元;而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制作成本1.8亿美元,北美票房收入达到5.3亿美元。大制作的开销里一般包括顶级明星的出演费用、高额CG制作费用、高额的剧本版权费和其余拍摄成本。
发行风险随着制作成本水涨船高。只有在全球获得更多的放映以及DVD销售收入,高预算的电影才能够获利;即使只有好评而无轰动,对好莱坞来说,这也是一种失败。好莱坞把这类电影称做“盛事”(Event)。而在华纳的发行机制里,阿兰?霍恩就是决定每年发行几部“盛事”的人。他说,选择“盛事”影片的主要标准不是一部影片在国内的前景,而应着眼于这部影片在全球市场的潜力;不光看票房,还得看衍生产品。
而华尔街的思维是,如果按揭贷款和负债可以转化成债券,电影公司投拍计划里的电影未来DVD销售收入和票房收入为什么不能转化为债券呢?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大约从2004年开始,美林、摩根士丹利、高盛这些投行发现手头资金充裕得简直找不到地方花;而在当时,各大制片厂正设法取悦它们在资金上保守的母公司,并同时分散发行风险。一些专家型金融掮客为供需双方穿针引线,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电影融资模式:机构投资者可以用组合投资的方式为电影融资,买入制片公司的部分电影,“就像组成共同基金一样,目标是在制片公司通常13%到18%的年利润中分一杯羹。”
2005年年初的某一天,阿维?阿莱德(Avi Arad),奇迹娱乐(Marvel Entertainment) 的CEO,站在派拉蒙剧院200个座位前,他面前是一些和传统戏剧完全不搭界、对戏服也不感兴趣的经理主管人员。
他们是几十年来对好莱坞敬而远之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家们。敬而远之已是过去,对于他们来说,好莱坞DVD销售和版权海外转让带来的稳定收入让该产业至少值500亿美元,这太值得投资了。
在眼前这场演讲里,阿莱德将说服这些人借给他5亿美元,或者更多。他用来说服他们的筹码是 X战警一样的超级英雄角色。“这就是票房。”阿莱德说。
“我不知道你们谁是谁,”他对底下一帮来自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代表说,“但我知道你们拥有我需要的钱。”
他说得没错。之后奇迹娱乐为其10部大片融资 5.25亿美元。“金融界慢慢认识到了这个市场的无限潜力。”阿莱德说。“奇迹”真的在现实中出现了:身着休闲装的投资银行家们极力鼓吹电影大片的重要性,而一身阿玛尼的制片人们热切地谈论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美妙。
这实在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在投资方看来,电影产业链下游如DVD、电脑游戏的开发大大降低了风险;制片公司则认为,与第三方共同承担成本和风险是发展自身和取悦上级财政母公司的最好方式。目前,这种无追索权的借贷融资唯一担保品就是协议中的影片本身。一旦影片血本无归,制片公司及上级母公司并不会蒙受巨大损失,但电影的知识产权就归投资方所有。
在2005年财政不景气的情况下,迪士尼接受了瑞士信贷集团融资的王国电影公司(Kingdom Films)的5.05亿美元投资,这是迪士尼1996年以来接受的最大一笔外部投资。投资协议规定,未来4年,迪士尼将同派拉蒙合拍32部动作片,王国公司负担40%的成本,同时在票房和DVD收入中提取40%。美林投资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及其子公司至少30%的制片成本是通过外部的伙伴融资,相当于每年25亿美元。
2004年,在华纳拍摄的24部电影中,完全靠自己投资的只有5部,其中包括《特洛伊》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另有19部则采用了融资模式。例如,华纳与史蒂夫?宾(Steve Bing)这位百万富翁分摊了拍摄《极地特快》的1.6亿美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