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经济频道 > 人物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谢国忠:打折买股票产品的"吸血"本质

 

CCTV.com  2009年06月29日 14:0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综合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资料图)

  Accumulator,打折买股票,KODA,累股证……

  这些说的都是同一种产品,也就是在去年在香港私人银行中流传火热,却让私人银行客户损失惨重、赔得倾家荡产的产品--累计股票期权产品。

  记者采访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揭开打折买股票产品的"吸血"本质。

  投行对冲风险后,利润已在手

  谢国忠说,这款产品很简单,就是"分期付款买股票"。其实也就是利用了投资者喜欢贪小便宜这种概念。

  "如果中国人寿是30块钱,我答应你每个月买1000股,你买的价格是28块。上限我给你36块钱是封顶的,下面是不封底的。所以给投资者形成一个假象,本来你就会觉得中国人寿的股票肯定涨,而他让你买的价格又比现货股票价格要低一些,所以这个里面的诱惑就很大。这个产品就是利用了人的思维方式里面的一个弱点。"

  实际上,对于投资银行来说,"打折买股票产品"就是由几个期权结合起来的。投资银行在36块和28块分别卖出两个不同的期权结构,把风险完全对冲掉。

  当私人银行给客户报出打折的价格时,其所给的价格就是投行在市场上做了对冲的价格。

  "投行事先把期权买好以后,他就已经对冲了风险了,利润已经放到口袋里了。"谢国忠说。也就是说,后面投资者是赚是赔,意义已经不大了。

  杠杆过大,投资者是最后承受者

  谢国忠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打折买股票产品"在2007年养活了在香港的国际投行,这些拼命推销"打折买股票产品"的私人银行家,在投资者赔得欲哭无泪的时候,却享受着天堂般的生活。

  谢国忠说:"私人银行部门本来应该是为客户着想,要长期服务客户的。但是由于该产品的激励机制,没有达到这个平衡,当产品能够为投行赚很多的钱,投行、私人银行自己利益过分大的时候,这些客户经理可以出卖任何人。"

  "因为这是个杠杆产品,当时私人银行很多人赚1000万、2000万美金,你看当时香港排队买保时捷跑车的都是这些人。"

  由于杠杆太大,而像私人理财部、投资银行等这些人都不是拿工资的,而是拿提成的,所以其中巨大利益可以让这些人为了自己利益不惜牺牲客户。

  谢国忠还说,当投行或券商在对冲的时候就相当于帮你买股票,这个做法也引发了当时股票大涨,对股票的需求被杠杆放大了。

  "当时2007年股票9月份、10月份大涨就是跟这个有关的。因为对冲的过程当中,有贷款给你的概念,投行说你每个月可以买1000股中国人寿,实际上他已经买好了,风险已经对冲了,他不可能自己去承担这个风险的。"

  就是因为签这些协议,引起了对股票的需求,而这个需求并不是通过现金来的,而是别人借给你的钱,当时这个股票的需求是杠杆来的放大,因此在股市上产生了泡沫,当泡沫破灭时,势必有人要为此承担代价,而投行风险已经对冲完毕,付出代价的就只有客户本人了。

  谢国忠说,最近又出现了这种借钱买股票的产品,但没有这么大的杠杆倍数,只是与之类似的产品。

  投资者打官司只是交学费

  记者采访谢国忠的时候,他正在香港。谢国忠说,他那边倒没有听说状告银行的案子,而很多这类案件,最后都是私下了结的。

  "有的人连去告的钱都没有了,都亏完了。他们不懂,他当时签了那么厚的文件里面,投行已经把所有可能的协议都写进去了,投行和私人银行要输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所以说为什么这类案件最后都是私了的。"

  而对于客户存在私人银行的钱或者资产,怎么就会变成理财资金被挪用到这类产品之中去。

  谢国忠解释说,因为客户是用自有资金购买的产品,但是客户签署的文件中写得很清楚,如果股票价格跌的话,就说明这个合约里面有亏空,那么客户必须补仓。而投行是有权动用你压在里面的资产,甚至把它们卖掉去补仓的。这些东西客户签的合约里面都有,只是很多客户自己没有看而已。

  对于内地的客户,谢国忠认为,打官司没有用,大部分就是"来回走一圈",钱都丢在里面交学费了。

  谢国忠分析这些投资者的心理时说:"有些投资者在股票涨了很久没进去,最后想狂赌一把,借钱来赌,往往这个时候都是高位的时候,也就是注定要亏钱的时候。"

  除此之外记者也了解到,针对近日部分媒体有关KODA事宜的新闻报道,星展银行(中国)发表了一份声明,表示KODA只是星展银行(香港)推出销售的一款投资理财产品。星展(中国)从未销售或参与KODA产品的销售,因此,星展(中国)不会对官司作任何评述。

  相关链接:

责编:王玉飞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