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可能来临的忧虑,增加了不少经济学家的出镜时间,如谢国忠PK龚方雄等等的炒作和争论总是能够吸引眼球。
不过,以预言甚至奇谈怪论闻名的学者在保值增值方面丝毫帮助不了大众,他们的观点和理论既不能帮老百姓多赚一分钱,也不能在洪水到来时避免家庭资产的损失,甚至有时还会带来损失。
有趣的是,在经济周期性波动面前,一些“草根投资人”做得却相当出色,他们看待通胀有着相当不同的思路。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草根投资人”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危机时买入,繁荣时撤退。眼下,他们正惬意地享受着周期性波动带来的收益。
出路1 终极货币
周燕玲,住在世纪城的一名家庭主妇,6岁孩子的母亲。同时作为一名内部论坛投资理财版的版主,已经有了12年的投资经验。
她的观点是:对通胀的忧虑反映的是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对抗通胀,只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她首先向记者展示了自己近5年来的投资记录:
2005年年初,买入黄金、股票若干。
2007年5月、10月,分别利用股票盈利购买投资性房产2处。
2008年春节,A股清空。开始持有定期存款少量,债券若干,黄金若干。
2008年11月,卖出债券,重仓买入港股并计划持有3年左右。
2009年春节刚过,买入少量A股及封闭式基金。
“5年期间不仅经历了通胀,也经历了通缩。你可以看出,每隔一段时间,投资的主题都在变化。因为任何价值都是相对的。”5年下来家庭资产翻了近10倍的周燕玲说。
为什么2008年末开始卖出债券呢?周燕玲解释其中内在的逻辑:理由非常简单,就是债券的收益率已经开始毫无吸引力,并且同一时期部分股票的收益率水平已经开始远高于债券。这一点理由和2008年初开始从股票转换到债券也是同样的。
“而买入港股,主要是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实质也是人民币资产。”周燕玲说,“如果你能找到对抗通胀的‘终极货币’,就解决了通胀的这个问题。”
“终极货币”并不是黄金,也不是石油,更不是美元——她的观点是:美元曾经是终极货币。例如,当年东南亚危机时,美元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的“终极货币”。“当时不要说美元,人民币也还抵挡了一阵呢。之所以能抵挡,是因为有家底。那这一次美国出了问题,什么又是世界的终极货币呢?从来货币的变革都不仅仅是货币,而是国家实力。其实,如果你看好中国的实力和未来发展,你就找到了新的终极货币——人民币资产。”
“现在流行一种观点,就是通胀来临时钱不值钱。因为人们认为,美元在贬值,人民币也是贬值的。那是否意味着在国内,拿着钱不合算,要换成物?因为将来的CPI会远远超过利率水平。如果你预期未来10年的CPI都将高企的话,那么大宗商品就是把物品搬回家里的方法之一。”周燕玲说。
她提醒说,但这里面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商品市场的价格是否高估。“无论是期货市场,还是股票市场,如果投资成功,那么战胜通胀当然很好,但怕的是不仅没有战胜通胀,反而要承受账面损失及实际损失双重打击。”
周燕玲的建议是,商品投资对普通人来讲有一定难度,所以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就是固定收益类产品,或干脆存钱等机会。“外行一些的朋友今年还是选固定收益类产品更合适,一定要关注一下具体产品的投资方向。”
出路2 跨越通胀
北京诺亚方舟投资总经理、私募人士张可兴最近一年可谓战绩辉煌。2007年该私募基金投资收益为176.1%,尽管2008年为-2.1%,但从年初至2009年6月1日,该基金总投资收益为44.7%。
“目前的经济企稳都还是未知数,通胀似乎还很遥远吧!”听到记者的提问,张可兴觉得颇有些可笑。
张可兴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有进入滞胀状态而不是通胀的可能性。“如果经济没有恢复,而消费价格上涨,这是最坏的情况。现在看起来,金砖四国,特别是中国已经在复苏的道路上。目前公布的数据看,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偏高,未来进入通胀时代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现在担忧通胀还为时过早。”
“从另一个方面,我们是做长期投资的,短期的通胀水平、利率的变化,这些从长期看对我们没有任何意义。投资的根本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基于对整体市场相对估值高低的判断和对投资企业价值评估。”张可兴说。
他在其给投资客户的信中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们真的有必要那么在意GDP的增长是6%、7%还是8%、9%吗?我们有能力把握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的拐点吗?我们真的比那些优秀企业的领导人更有远见和洞察力吗?我的答案是不能。”
作为一名私募人士,张可兴究竟选择了哪些可能跨越通胀,而不受周期波动的行业呢?在他的公开信息中,目前资金的投向主要在银行、保险、地产以及消费品行业。张可兴说,投资人要做的就是,在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中把这些做得最好的企业选出来。
对于已经手中持有股票的人,他的建议是:你所能做的就是确定你所持有的企业是好公司还是烂公司,企业价值是高估还是低估?卖掉那些极度高估的股票,无论它是好公司还是烂公司,继续持有那些低估的好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