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一事愈演愈烈,在绝大部分网民对收购表示出强烈反对之后,不少关联企业也行动起来,准备联名上书商务部反对此次收购。理由是可口可乐和汇源合并之后,将垄断一半以上的渠道。而面对舆论的反对声,可口可乐也陷入了情绪焦虑,开始利用自身影响力压制反对收购的舆论。
(9月8日《北京晨报》)
我始终认为,汇源收购案只是一个简单的市场行为,跟所谓的“消灭民族品牌”根本搭不上边,假如价钱合理又不会形成市场垄断,这就是一笔双赢的交易。至于汇源董事长朱新礼所说的“企业就该当孩子养、当猪卖,平常心看待出售”,也只是在商言商,网民们没有必要大动肝火。
中国已经市场化这么多年,我们应该早就学会用市场理性而非情绪来看待商业问题。汇源收购案的核心并不在于民族品牌保护,也不在于对外资巨头的心理抵触,而在于这次收购会不会形成事实上的市场垄断。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关联企业正准备的联名上书,恰恰点中了这个收购案迷局的根本。如收购将导致垄断,则网民不反对也不能成事;如不会形成垄断,即便有再多的民族感情帽子顶在头上,可口可乐也大可以理直气壮地把汇源“娶”回家。
旨在反市场垄断的《反垄断法》已经实行,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是否会形成垄断,商务部大可依法审核,但如何依法界定垄断和非垄断,对商务部和公众来说,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法律实践。正因如此,商务部在这次反垄断审核中,不仅应该严格依法办事,而且还应听取各方面尤其是利益关联方的意见,努力让整个审核过程向公众公开,实现透明审核。
比如说,此次关联企业提到的担忧会不会变成现实,负有反垄断审核责任的商务部完全应该给出明确答案。此外,如果消协代表消费者出面表达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利用垄断地位涨价的担忧,商务部也应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总之,对于重任在肩的商务部来说,当前的选择应该是,不要受网民们反对收购的情绪化表达,在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后完成对这一收购案的透明审核,为实践《反垄断法》打造一个有标杆意义的经典案例。
抢 眼 新 闻
|
|
|
|
|
|
|
|
|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