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车险业务具体是指哪些业务?“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与我有什么关系?
——网友:“i”
金融时报社答网友:
首先需要明确,所谓非车险,是相对于机动车保险而言的业务统称。一般消费者熟悉的家庭财产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各类责任险(如宠物责任险、雇主责任险)、意外伤害保险、短期健康险、旅行险、退货运费险等,均属于非车险范畴。
可以说,非车险渗透了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风险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者风险意识提升,近年来,非车险业务持续扩容,在财产险总保费中的占比已从2019年的37.1%攀升至今年前8个月的50.8%。
那么,近期行业热议的“报行合一”所指为何?
顾名思义,“报行合一”是指保险公司报给监管机构审批或备案的保险条款与费率(即“报”),必须与实际经营执行时使用的条款与费率(即“行”)保持严格一致。该制度的核心要求是监管审批备案的产品,在实际销售中必须“原样”执行,不得通过任何形式进行突破。这意味着,产品名称、保险责任、责任免除、费率、附加费用率等关键要素,一经备案便不可随意更改。
此前,部分保险机构为抢占市场,存在“报备一套,执行另一套”的乱象。如通过拆分保额、更改标的使用性质变相降费,或虚列“会议费”“咨询费”等科目套取手续费,导致费用结构失真、承保利润承压。
这种不规范的竞争行为,短期内看似让利消费者,但是会影响非车险业务中长期良性发展,最终损害的仍是消费者的权益。
为推动非车险业务理性竞争、降本增效、提质扩面,金融监管总局近期发布《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督有关事项的通知》,从优化考核机制、规范产品开发使用、规范保费收入管理、强化市场行为监管、推动改进非车险承保理赔服务以及发挥行业组织支撑服务作用六方面强化要求。
对于“这项政策与我有什么关系”的疑问,答案直接关系到每一位现有及潜在保险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报行合一”可以有效维护市场公平,保障险企理赔能力。恶性“价格战”如同饮鸩止渴。保险公司收来的保费是未来赔付的“蓄水池”。如果费用率被不正当压低,保费收入不足以覆盖成本与风险,长期必然导致公司偿付能力紧张,甚至可能影响理赔的及时性和足额性。“报行合一”通过堵住擅自降价的“后门”,确保了保险公司具备稳健经营和履行赔付承诺的财务基础。
“报行合一”可以促进产品透明,减少销售误导。当产品条款和费率被严格锁定,销售人员在推介时便无法再使用口头承诺、模糊表述或隐藏优惠来吸引客户。消费者在不同渠道购买的同一款产品,其价格和保障内容将高度统一,便于比价和选择,有效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销售纠纷。
“报行合一”迫使保险公司的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企业不能再依靠低价倾销,而是必须通过优化产品设计、提升风险管理服务、提高理赔效率和客户体验来赢得市场。这将促使行业提供更优质、更契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与服务。
业内人士表示,“报行合一”是监管部门强化行为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关键举措。通过将监管关口前移,从事后查处转向事前事中干预,有助于根治市场痼疾。其最终目的是构建一个更加规范、透明、稳健的保险市场,让每一份保单都承载着确定的承诺与保障。对于消费者而言,理解这项政策,意味着能更清醒地认知自身权益所在,在选择保险产品时,多一分安心,少一分担忧。
正在阅读:保险业新规如何让买保险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