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创新为擎、变革为翼,共塑金融发展新图景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10月24日 20:55
央视网 | 2025年10月24日 20:55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金秋十月,北京金融街再次迎来全球金融界的瞩目时刻。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将于10月27日至30日拉开帷幕。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重要嘉宾将齐聚于此,围绕“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这一核心主题,共商全球金融发展大计,共探应对挑战之策。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4年的3.3%放缓至 2025年3.2%、2026年进一步降至3.1%的复杂背景下,这场盛会的召开恰如“及时雨”,为不确定性加剧的全球金融体系注入确定性力量,其蕴含的“创新突破、变革攻坚、重塑升级”深层逻辑,更彰显了新时代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的核心引擎

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兴则实体兴,而创新正是激活金融血脉的核心密码。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结构性失衡、技术迭代加速、气候危机凸显等多重挑战,传统金融模式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唯有以创新为抓手,才能破解资源配置低效、服务精准度不足、风险防控滞后等突出问题。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将“创新”置于主题首位,既契合全球金融发展的普遍诉求,更凸显了中国金融创新的实践自觉。

金融创新的首要方向是技术驱动的业态革新。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科技已成为重塑金融服务模式的关键力量。本届论坛专门设置金融科技大会,涵盖11场专题活动,其中“深化运用金融科技 推动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主题论坛与“安全开发应用人工智能 助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专场论坛,精准把握了行业前沿脉搏。

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在论坛期间发布的一系列金融标准,更将为金融科技规范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从实践来看,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已深度融入资本市场全链条,从企业上市预先审阅到智能投顾服务优化,显著提升了市场运行效率;数字技术更是打通了银企对接的“信息鸿沟”,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8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信用贷款占比近三成,成为了数字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生动写照。

金融创新的关键落点是服务实体的产品供给。金融创新绝非脱离实体的“自娱自乐”,而是要扎根实体经济需求精准发力。本届论坛上,北京证券交易所将承办“创新 合作 开放——全球经济重构中的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平行论坛,搭建“产业—科技—金融”互动平台,与证监会推出的科创“1+6”改革措施形成呼应,通过扩大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适用范围、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等举措,为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提供精准融资支持。

在绿色金融领域,创新实践同样亮点纷呈,人民币跨境结算已深度嵌入绿色信贷、债券、保险等多个场景,“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合作项目持续落地,既满足了低碳转型的资金需求,也拓展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应用场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金融创新的重要保障是监管体系的协同适配。创新与风险如影随形,有效的监管创新是金融创新行稳致远的前提。本届论坛中,金融监管总局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聚焦“金融业数字化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首次亮相即围绕“创新、包容、开放”主题展开研讨,体现了监管层对“创新—监管”动态平衡的深刻把握。

从中国实践来看,监管机制的持续完善、成方金融科技论坛的经验交流,既为创新留足了空间,又守住了风险底线,这种“包容审慎”的监管创新,正是中国金融创新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变革: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全球金融体系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货币体系调整等多重因素交织,传统发展模式与治理框架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IMF在2025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中强调,全球经济正处于“政策转变下的关键时刻”,需要通过深度变革重建增长动能与稳定基础。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聚焦“变革”主题,彰显了对全球金融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

变革的核心维度是开放格局的深化拓展。金融开放不是选择题,而是顺应全球化潮流的必答题。本届论坛的国际化水平再创新高,设立5个境外分会场辐射东南亚、中东、欧洲、北美等地区,阿布扎比、迪拜、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中心均派代表参会,阿联酋投资部、瑞银集团等国际机构深度参与专题论坛,构建了多层次的国际交流网络。

这背后,是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的持续推进:从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到自贸离岸债市场的扩容发展;从自由贸易账户功能的优化升级,到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额度的新批发放,一系列开放举措既提升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全球吸引力,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新机遇。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所言,“单一主权货币主导跨境支付的局面正逐步改变,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也已初步建成”。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发展,而中国的金融开放正是这一变革趋势的重要推动力量。

变革的关键支撑是治理体系的迭代升级。全球金融治理体系面临“代表性不足、规则滞后性凸显”等突出问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话语权与经济实力不相匹配。本届论坛主论坛专门设置 “变局下的国际金融治理与合作”议题,邀请全球主要央行、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共商治理改革路径,体现了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积极姿态。

在区域治理层面,中欧保险创新论坛首次举办,围绕“新能源、新智能、新未来”主题交流行业协同发展经验;在双边合作层面,中阿投资合作论坛聚焦投融资对接,为“全球南方”国家金融合作提供范本。这些实践推动全球金融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变革的重要基础是风险防控的能力提升。金融变革必须守住安全底线。本届论坛将“金融风险与监管”列为核心议题,专门研讨“数智化时代下的金融风险防控与协同治理”,各国大检察官共话金融风险防控,各大金融机构的法律部门人员也参与其中,形成了多层次的风险防控研讨体系。

通过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等举措,我国已形成“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问责”的全链条风险防控机制,为金融变革提供了坚实安全保障。

重塑:构建未来秩序的中国担当

如果说创新是动力、变革是路径,那么重塑就是全球金融发展的目标方向。当前,全球金融体系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治理格局调整的关键期,重塑更具韧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金融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以“重塑”为主题落脚点,既展现了对全球金融发展的长远思考,更体现了中国推动全球金融治理变革的责任担当。

重塑的首要目标是构建均衡协调的发展生态。长期以来,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存在“发达经济体集中、新兴市场薄弱”的失衡问题。本届论坛秉持“包容发展”理念,广泛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全球南方”国家嘉宾参与,设立“金融创新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专题论坛,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国家等薄弱环节的金融需求。

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具有示范意义: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民营经济、“三农”等领域,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24年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至今,已发放贷款22万亿元;在国际层面,通过多边开发银行渠道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绿色项目融资支持,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国际对接,助力缩小全球金融发展差距。这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发展导向,正是金融体系重塑的核心要义。

重塑的价值导向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全球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绿色金融已成为金融体系重塑的重要方向。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探索已行稳致远,走在了世界前列: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稳居全球前列,人民币绿色债券成为国际投资者的重要配置资产,“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得到广泛认同。本届论坛将绿色金融贯穿多个议题,比如中欧保险创新论坛聚焦绿色保险发展,金融科技大会展示绿色创新成果,体现了对“双碳”目标的“金融响应”。

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金融体系的创新、变革与重塑,不仅关乎经济增长动能,更关乎人类共同发展未来。从议题设置来看,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传递的核心信号清晰而坚定:唯有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变革顺应时代潮流,以重塑构建未来秩序,才能推动全球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2012年创立至今,金融街论坛已走过十三载春秋,逐步成长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它既是国家级政策宣传权威发布平台,也是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平台、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发声平台、国际间金融交流合作平台。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创新引领下,在变革驱动中,在重塑进程中,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稳健、可持续的全球金融体系正徐徐展开。北京金融街,这座承载着国家金融梦想的地标,将继续见证并参与这一伟大进程!


编辑:张雷 责任编辑:焦健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更多精彩
正在阅读: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创新为擎、变革为翼,共塑金融发展新图景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