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G20伦敦峰会在其会后发表的公报中承诺对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内的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并增大新兴市场国家在其中的发言权。中国400亿美元的出资承诺则被认为有助于提升它在该机构中的地位。
在IMF5000亿美元的增资计划中,欧盟和日本各出资1000亿美元。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出资额度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将有助于增加它在国际金融机构和世界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
“中国已经具备一定的向国际金融机构提供支持的条件。本次向IMF的注资是中国对世界经济作出的新贡献,展示了自身的影响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晋平告诉记者。
专家认为,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地位正在从出资份额的提高和机构内部的制度改革等两个层面上“受益”。
长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占据垄断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却游离于决策圈之外。以IMF为例,按照规定,重大事项需有85%以上的投票权决定,而美国一家的投票权就超过17%,高于规定的15%否决票,这意味着美国掌控着唯一一个否决权。
2006年9月18日,IMF的184个成员国投票通过了增加中国、韩国、墨西哥和土耳其出资份额的决议,从而使这4个国家在该组织中拥有更多投票权。
2008年4月,IMF理事会投票批准了关于份额和投票的表决方案,适当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中国的出资份额提高到3.997%,相应的投票权份额则从3.72%提高到3.807%。
“目前,中国在世界金融机构中的话语权和份额还比较少,甚至与其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推进,中国的声音会逐渐放大。
在G20会议前夕,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发出响亮的声音,提出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机构、稳定国际金融体系和反对保护主义等问题。4国发表联合公报,要求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世界经济格局日新月异,而现今国际主要金融机构仍然沿用陈旧的制度和结构,没能及时反应这种变化,”赵晋平认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决策中地位的上升将是一个长远趋势。
英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洛克·布朗在会前接受采访时就曾明确表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需要从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开始,而改革IMF首先要增加中国的发言权。
这些呼声得到了相应的回应。本届峰会公报明确指出将对国际金融机构的首脑和高级领导进行公开、透明的选派;改革国际金融机构的授权、规模和内部结构;同时要求IMF在2011年1月之前完成下一次配额审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专家张斌表示,公报中提出改革IMF和世界银行的份额、话语权和内部治理的时间表,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地位、话语权和责任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当分担多大的权责,还需要考虑实际国情。”赵晋平说。
这位专家强调,中国未来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多边或者区域性对话机制,另一方面还要从加强国际合作的角度提出积极的建议和主张,从而多方面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分享权力和分担责任需要在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他说。
责编:张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