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8日在华盛顿落幕。图为中国副总理王岐山在联合记者会上总结对话成果。 中新社发 李静 摄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对话级别提升,议题范围广泛,敦促美方确保中国在美资产安全,要求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双方同意拓展能源合作,草签能源与环境方面合作备忘录,中国的强国外交年代是否取得积极成果?中美利益高度重合,如何建立制度性的长效对话机制?《新闻1+1》为您解析。
演播室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四年前的美国《时代周刊》上有一期的封面是大卫塑像和兵马俑在扳手腕,四年之后,显然中美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这样的一个姿势了,但问题是双方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姿势呢?就在昨天,中美之间第一次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闭幕,岩松对这次对话的解读是什么?
白岩松(新闻观察员):
我觉得用几个“更”来形容,一个是双方更重视,第二个就是更平等,第三就是讨论的话题更超越了仅仅是两国关注的内容。第四个更是更被外界期待。第五个更我觉得是更具战略性。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就先关注一下在这次战略与经济对话结束之后,各媒体的一些观察。
(播放短片)
解说:
昨天,为期两天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落下帷幕,但直到今天,国内各大媒体对于这一话题的关注热度仍然丝毫不减。
中新网今天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除上月球外主要问题均已谈及》。文章中指出,28号当天,出席此次对话的中方代表国务委员戴秉国曾幽默地说,“除了没有讨论上月球,我们谈了很多问题”,以此来形容中美双方在此次对话中涉及领域之广,交谈之深,可以说是中美建交30年来的首次。
27日开始举行的这次对话,是自今年1月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中美的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主要议题包括中美关系?国际地区问题和全球性问题。这次中方是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挂帅带领。而美方则是派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特别代表,国务卿“铁娘子”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盖特纳领衔,这样的强强联合阵容也被媒体称为“钻石阵容”。
在27日当天的开幕式上,双方的官员致词的时候,还出现了妙语连珠的一幕花絮,希拉里在致词时巧妙地加入了中国谚语,“人心齐,泰山移”,来表示两国应该要共同合作应对挑战。而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也在自己的致词中,运用中国成语“风雨同舟”来表明在当前的危机下,中美要共同前行。而奥巴马在最后的致词中,更是引述了中国先哲孟子的名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来形容美中目前的任务,就是开辟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避免猜测和分歧的茅草堵塞道路。
面对着美方代表非常富有中国特色的发言,戴秉国也巧妙借用奥巴马参加总统竞选时提出的标志口号“Yes,We can!”来表示对合作共赢的信心,获得了与会者会心的笑声和掌声。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两国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期望共携手加强经济方面的合作是有目共睹的愿望。今年,许多媒体都对此次对话的名字中新增加的一个“与”字饶有兴致,因为这是首次把中美战略对话和战略经济对话纳入进同一个对话框架中进行。许多媒体都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叠加,它包括了更广阔的议题,会将两国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还有媒体细心地发觉到,此次对话中,奥巴马政府将参与对话的官员由以往的部长级官员升格为了内阁级官员,而作为首个会说中文的美国财长,盖特纳在这次对话中,也开诚布公地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盖特纳(美国财政部长):
美中两国在经济领域不可能不出现分歧,但是这次战略与经济对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来缩小双方的不同意见,来加强我们的共同利益。
解说:
正如盖特纳所说,虽然对话中难免存在些许分歧,但合作一定是主旋律。相比起现在,四年前美国《时代周刊》刊登的大卫雕像与兵马俑掰手腕的封面文章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对于今天的中国和美国,不再是博弈,而是合作,不再是来掰手腕,而应该是握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