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理财参谋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究竟是"下蛋金鸡"还是"金融毒品"

 

CCTV.com  2009年07月07日 09:3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四川在线  

  外资银行理财服务在普通中国人心目中一直代表着高水准的专业服务和资金安全,但如今笼罩在外资银行上的神秘光环已遭到了深深的质疑。从年初的“KODA事件”,到近期投资者起诉渣打银行理财产品涉嫌欺诈,再到资深理财专家质疑荷兰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是“豪赌”,多达数百的中国存款人正准备起诉有关外资银行,追讨其因购买银行推销的投资理财产品而损失掉的巨额财富。

  那么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究竟是“下蛋金鸡”还是“金融毒品”?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调查

  外资银行理财产品滞销

  在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产品研究所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在金融机构上周发行的135款理财产品中,只有1款为外资银行理财产品,与以前每周至少发行5—8款理财产品相比,外资银行大大放缓了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现在我们再打电话给以前的客户,推销新出的理财产品,10个人中有7个会当场就拒绝。”一位外资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经理告诉记者,因为“KODA事件”以及QDII理财产品的负收益,令不少客户购买的外资银行理财产品损失惨重,“以前一个大客户,一笔交易,就能完成1个月的销售任务;现在市场情况非常不好,一个月完成30%的销售任务,就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业绩了。”

  记者从花旗、汇丰、渣打等银行了解到,不少投资者对于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心态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于理财产品销售人员来说,能够像以前一样完成销售任务,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说法

  “KODA让我损失400万”

  2007年8月,在成都某外资企业供职的周安到北京出差,在朋友的劝说下,周安与某外资银行私人银行理财师见了面。“那个理财师很年轻,但说话特别有煽动性,我们就谈了30分钟,我就决定找他替我理财。”周安说,理财师向他介绍一种全新的投资理财产品KODA,“我不太懂这些,听上去还不错,就签了一个3个月的合同。”周安说,他回到成都后,不到1个月,对方就从北京打来电话称,他的钱都亏完了,“400万元,这是我10年的积蓄。”周安当即飞到北京,但对方给他的解释是“这是个人的投资行为,与银行无关。银行只是一个中介机构而已”。

  “在银行理财师的指导下买的理财产品,怎么就和银行无关了?”周安找到了律师,“在律师那里我才知道,成都购买KODA产品的人还不在少数,基本上都是小有资产的人,现在我们准备联合起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我们的权利!”早报记者孟梅

  据公开资料显示,自2007年8月金融危机爆发至2009年3月,已经遭到公开大范围投诉的外资银行至少6家,绝大多数是因亏损外币挂钩产品和QDII产品。

  专家观点

  对产品认识不够难免亏损

  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产品研究所资深专家李要深认为,投资者普遍相信外资银行理财水平和能力强于中资银行,于是一大批高净值客户成了外资银行的理财客户,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节奏也在不断加快。业务的急剧扩张和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不完善的销售激励制度,使得部分外资银行逐渐暴露出其软肋:理财产品线集中了较高风险,但却向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销售。

  诺亚财富首席经济学家李挺生认为,很多中国内地富豪对境外金融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市场的风险认识不足;同时,签订理财合同时,对合同没有仔细了解,对自己的权利缺乏清晰的认识,很多理财产品是外语打印合同,一些投资人根本没看懂,就轻信银行理财推销人员的一面之词决定投资。

  相关链接:

责编:肖成迪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