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局一:长期投资。
基金就要长期投资?
这是基金和媒体共同向基民传播的一个核心“基金投资理念”。按照这一理念,基民要做的就是:不论市场姓牛姓熊,投入基金钱就莫动。
但是,事实确实如此么?
显然不是。
在市场处于牛市阶段时,任何的震荡都只是为了上冲蓄势,股票的平均价格总体向上,基金的净值也总体向上。这样的市场中,买进基金,当然应该长期持有,不断增值。
但是,在市场陷入熊市阶段时,股票的平均价格、基金的平均净值总体向下。明明知道在一个长达1年甚至数年的熊市周期中要持续亏损,为什么还要坚持“长期投资”、捂住不动,为什么不能离开市场、避开这段亏损呢?
这样的道理,基民未必人人明白,但基金却未必真有人不明白。
问题的症结是:中国共同基金的收益,靠的不是投资收益的分成,而是按管理资产收取固定比率的申购、赎回手续费和管理费。换言之,基金要生存,基金员工要吃饭,就必须持续管理着基民资产,就必须持续进行投资——即使这样的投资在一个阶段注定会持续亏损。
这就是基金不遗余力地宣传“长期投资”的症结所在。在基民因为持续亏损而踌躇不前之后,基金又铺天盖地地宣传“基金定投”,让基民在化整为零中不顾市场走势,漠视账户亏损,持续无畏投入。
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中国千万共同基金投资者——“基民”,伴随着证券市场由“牛”而“熊”,心情有如坐了一趟过山车:从年均收益超过130%的惊喜莫名,到市场见顶后的连连亏损,再到深幅亏损下的泣血坚持。
牛市中的基金曾经是“皇帝女儿不愁嫁”。2007年10月之后,随着市场形势恶化,基金公司不得不变等客上门为上门揽客,在各大媒体上展开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宣传。基民们按照基金公司和媒体的宣传,边买边学,边学边买,却发现自己的财富不断缩水。成千上万的人,不仅失去了账面上曾有的赢利,而且陷入了至今难以弥补的深度亏损。
亏损让人们警觉,亏损要求我们反醒:在基金们布阵的营销攻势、传播的“投资常识”中,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的知识?又有多少“知识”中,埋伏了赵本山卖拐式的“忽悠迷局”?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