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经济呈现了这样一种局面,现实的数据是通货紧缩的阴影不散,而未来的预期却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事实上,已经不仅仅是预期了。3月初以来,国际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出现了大级别的反弹。有一个CRB指数,这个指数从3月初的200点,上涨迄今,最高已至260点,上涨幅度达30%。这个商品期货价格的一揽子指数,代表了最重要的大宗商品的走势。在这期间,纽约原油期货,上涨了近60%,逾68美元/桶;伦敦三个月期铜,上涨了逾54%,到了5100美元/吨上方;粮食价格也大幅上扬,芝加哥的大豆期价,涨幅也已超过了40%。
不仅仅是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了。股票价格,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也都有了大幅的上扬。就连人们原本看得很淡的房价,不论是真是假,也在那里蠢蠢欲动。人们刚才还在为金融机构的安全性担忧,现在又好像恍如隔世,新一轮的金融繁荣又来了?
也有另一种看法。在我看来,如果说,以前我们还只是面对一种危险,那就是经济的衰退,而现在我们却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既有衰退的风险,又有金融泡沫的威胁。如果我们智慧,我们或许会一石两鸟;如果我们愚蠢,我们就会备受打击。
从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分析,一种原因是,需求的增加。从需求增加看,透过CPI、PPI、工业增加值、进出口、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的数据看,都不能从需求角度支持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那么,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扬,就一定另有原因。
自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各国政府为维持金融机构的活力,为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在释放流动性上,几乎是不遗余力。今年三月,美联储就表示,为使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开始买进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政府担保的债券。这种罕见之举,立即引起人们对美联储大举印钞的担忧,美元走跌。
中国也采取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上有巨大的投资规划,货币政策上有银行新增贷款迅速增加。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就新增5.17万亿元,超过去年水平。流动性的充分释放,使中国经济得以进入筑底阶段,避免了进一步下滑。在美国,经济复苏也看到了几丝希望,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流动性的过于泛滥,也引起了商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同时,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并进一步提升消费品的价格,打击原本就疲弱的消费信心,进而会阻滞经济的复苏。
有一种感觉,流动性的过度释放对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好似立竿见影,几个星期就上涨逾30%;而对经济复苏的作用则像“病去如抽丝”,见效缓而微。这是我们现在货币政策不得不考虑的。有人说,二、三季度,央行仍会降息。在我看来,降息应当缓行,再看一看为好。
现在股市也涨了,但似乎人们更多的投资需求是来源于对通胀的预期。成品油涨了,水电气的价格据说也要涨;食品中,食用油的价格也涨了;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也好像要由“蠢蠢欲动”蜕变成“大张旗鼓”。当这些价格上涨并不是由需求引起的,不是经济复苏的先兆时,那么,这种价格上涨,就不仅不能消除产能过剩和消费不足的经济顽疾,反而会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停滞。通胀的到来不仅会快速浇灭刚刚点燃的经济复苏之火,也会浇灭股市投资的热情。(晓旦)
相关链接:
责编:王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