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原油价格10个交易日上涨20%、中国石油被瞬间拉高7%的时候,我们突然意识到,在依旧模糊的“经济复苏”背后,流动性堆积已经使得金融市场出现了更为清晰的“资产升值”趋势。
经济复苏道路曲折
从2300点开始的蓝筹股行情,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市场对宏观经济见底回升的复苏预期。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经济增速自二季度后逐步改善已经基本确定,一季度很可能成为2009年的重要低点,但断定经济已经复苏则为时尚早。
市场对经济复苏形成相对统一的预期始于1季度数据公布之后。在前三月数据汇总中,除了价格指标中的PPI外,其余所有经济指标(投资、出口、消费、信贷、货币、工业产值等)都出现了环比改善,或明确反弹。新数据进一步强化了经济1季度见底的预期。4月投资大幅增长34%,远高于3月28.6%的水平;消费14.8%的名义增速虽然较1季度有所回落,但剔除物价因素后,其同比增速仍有15.2%的水平;外贸部门也继续维持环比改善的趋势。从带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看,2季度GDP增速高于1季度基本得到确认,统计趋势上经济走出低谷的“复苏”格局也已经出现。
不过,数据之间仍然缺乏相互印证的稳定支持,尤其是行业公司层面运营仍然比较困难。4月投资增速进一步提高,但工业增加值环比回落1个百分点,发电量4月下旬以来环比降幅扩大,表明投资还没对终端需求有实质性拉动作用。在行业层面上,房屋销售与地产开发投资并不协调,钢铁、有色仍有明显库存压力,以至于工信部不得不出面干预钢铁行业生产。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尤其在加工贸易面临外部需求萎缩的背景下,国内经济的复苏之路必然漫长。
“资产升值”趋势逐步清晰
在可预见的1-2个季度里,宏观数据环比改善与微观市场需求薄弱,将继续成为股票市场重要的宏观背景,经济反弹与公司业绩不振之间的角力也会使市场表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
但在金融领域,流动性持续堆积而缺乏释放通道的局面,应当成为影响市场走势更重要的因素之一。理论上,适量货币增长应当等同于经济增速与物价涨幅之和,4月M2与贷款增速分别达到25.9%和29.7%,但经济增速乐观预期也只有7%,加上物价因素(-1.5%),国内货币供应明显过剩。在货币市场上,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已经被压缩到0.9%以下的历史最低位。
在国际范围里,近两年里的商品价格大跌,使得通缩成为各国央行关心的主要问题。为了拯救金融市场,促进经济,以美国、欧盟、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体已经确立了货币扩张的政策方向,美联储不惜直接出手购买债券,英国政府也把市场利率压低到0.5%的历史极限。通缩可能不会长期持续,在各国争相以扩张货币救市背后,积累的更多的是资金推动价格重新走高的通胀风险。
从商品市场看,2008年原油、期货价格暴挫已经严重影响企业生产决策,全球范围开始了削减产能、减少投资的过程,原油、铜、铝等大宗商品产能大幅度减少。在经济危机环境中,供需都不景气,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对需求形成支撑,但供给的恢复可能相对缓慢,供求失衡在相对较低的位置重新出现。
5月初,美国石油需求达到8年来最低的单周水平1801.9万桶,但原油期货价格则从那时起连续上涨20%。铜、铝、铅、锌价格也都摆脱了谷底挣扎的艰难局面。国内煤价高于国外,使得企业不得不通过进口满足燃料需求,煤炭股并不因为价差压力低头,却成为5月以来涨幅最高的板块。面临80%的溢价,主流资金仍有勇气将中国石油推高7个百分点。
目前来看,通胀离我们似乎还很遥远,但流动性已经开始逐步显示其对薄弱生产环节的压力。大宗商品价格对PPI的下行压力基本释放完毕,物价指数见底走高的预期逐步清晰,资源、资产在流动性推动下的升值过程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市场的主流线索,我们继续看好地产、煤炭、有色以及新能源类个股的中长期机会。当然,目前市场的估值压力也将使这个过程变得更为复杂而漫长。
相关链接: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