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公共产品,究竟意味着什么?记者为此采访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她概括为“覆盖全民”、“统筹兼顾”、“预防为主”。
覆盖全民,公平享有
一旦确立,长期稳定
记者:“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吗?
李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关于医疗卫生的基本制度,而不仅仅是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提出和实施,把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到了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的层面,是一项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没有以基本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也没有实现全民覆盖。
李玲:从历史上看,新医改是我国第一次从“基本制度”的高度规划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一大创新。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必然覆盖全民、公平享有,而且制度一旦确立,就是长期稳定的,不随一时一事的情境而变化,不随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而变化。
过去,医疗卫生和人民健康工作的重要性经常发生变化,有时需要给其他工作让路;在投入、监管等方面没有形成稳定的机制;医疗保障措施往往着眼于部分人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不公平性比较突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提出和落实,使医疗卫生工作有了制度化的保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全民平等共享医疗卫生福利确立了制度基础,具有划时代意义。
涉及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等体制
记者:“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否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
李玲:目前,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完善的主要是发达国家。而一些正在进行医改的发展中国家,通常只是从医疗卫生体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入手。我们对医疗卫生体系进行了整体设计,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建设与改革同时开展,既借鉴了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又注意到了国际医疗卫生体制的前沿领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记者:“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能否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李玲:医疗卫生事业的目标是多重的,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们“不生病、少生病、不生大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药物制度保障人们“看好病、少花钱”;医疗保障体系帮助人们分散大病带来的经济负担。这几个体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过去的一些改革措施,往往侧重于其中一个体系、一个领域的改革,成效有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提出,表明我们认识到医疗卫生目标的多重性和系统的复杂性,用统筹兼顾的思路来规划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
预防为主,从源头上降低疾病风险
记者:有人认为,政府只需要举办社会医疗保险就可以实现对居民的医疗保障。
李玲:这只是实现了“得病有保障”。实践表明,如果不通过增加投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就无法实现“看病更方便”、“治病少花钱”。“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了服务保障和财务保障的并重,即通常所说的“补供方”和“补需方”并重,这是根据我国当前发展现状做出的务实选择。
记者:远近结合,既着眼于近期措施的可操作性,解决当前紧迫问题,又前瞻性地为应对将来的风险作出了安排……
李玲:是的。近三年,主要通过五项重点改革缓解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居民的医疗负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居民的健康问题还面临重大挑战,我国也面临医疗卫生费用过快增长、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风险。必须预防为主,从源头上降低疾病风险,保障人民“不生病、少生病、少生大病”。“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把公共卫生服务置于重要位置,这是执政理念的升华。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