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可谓“十年磨一剑”,证监会3月31日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这意味着筹备十余年之久的创业板有望于5月1日起正式开启。
创业板的开闸,其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中小高科技企业大可因此而获得全新的融资空间,缓解长期以来的融资困难问题。但另一方面,对于当下依然羸弱的A股市场而言,选择此时开闸资本市场融资,却仍须更加谨慎小心。
久拖不决的创业板,最终没有选择在行情火爆时推出,而是在历史低位面市,自然增加了市场创新的难度。就以拟上市公司情况看,之前市场预计首批创业板上市企业将达到50家左右,但是最新的说法却只有8家企业为首选。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整体经济形势衰退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滑,很多企业已经无法满足“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超30%”的要求,最终让准备许久的上市计划无奈搁浅。
有观点认为,就当下股票市场的投资心态而言,创业板推出属于“利空”。其原因就在于,创业板推出意味着融资开闸,也就意味着筹码供给将会加大,市场资金面压力也自然会随之而增加。而从更深层次讲,新股发行已经暂停了大半年的时间,尽管市场各方对于新股发行开闸已经有所心理准备,但更大期望在于让新股开闸能够告别融资圈钱,能够伴随着发行制度的深刻改革。如果后一个问题能够妥善解决,所谓IPO开闸也就不再是“利空”。
创业板正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试金石,能否让发新股与圈钱彻底脱离,历史的机遇正摆在面前。既有新股发行制度弊病非常明显,那就是机构投资者主导了筹码供给与价格确定。如果新股发行制度不做出完善与改革,就让创业板仓促出炉,让既有的问题和弊病变得更加严重。反之,如果新股发行制度能够革旧出新,市场的恐慌心理就可以随之而消失。
创业板市场较之于主板,有如下特征:股价想象空间大、股本盘子较小、市场波动幅度高。恰因此,如果既有发行制度不做改革,市场疯狂炒作创业板的概率极大,甚至会让上市即高位套牢的问题变得愈发突出,最终给市场信心和制度完善造成更加沉重的打击,因此这是监管部门必须要提前预见并积极干预的关键所在。
市场普遍期望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能够在IPO开闸之前进行,创业板相关《办法》对此并未详细规范。相关证监会人士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办法》实施之后仍将会有相关规则出台。有鉴于从《办法》出台至真正落实新股发行还有相当一段时间,因此我们仍然期望着调控部门能够尽快给予市场更加明确的制度预期:究竟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是否能够先于IPO出台,究竟发行制度如何向中小投资者利益倾斜,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在新股发行中保持利益中立,类似人手N股“红鞋”发行方式能否被采纳等等。无论在创业板还是主板,只有当类似围绕新股发行的制度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IPO的重新开闸就不再会成为一个冲击性的问题。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