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闻麒
股市每轮调整一般都伴随着“救市”的呼声。业内人士指出,根深蒂固的“救市”观念不利于股市健康发展,加强制度建设的“治市”方是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正途。
在近期市场调整过程中,市场传言的、各种版本的“救市”政策并没有出台,紧锣密鼓地推出的是一系列有关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政策措施。比如,6月13日公布立案查处中捷股份、九发股份违法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案,这是刑法修正案(六)实施后涉及此类犯罪的第一案;6月15日宣布全面开展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评估;6月27日公布调整证券公司净资本和风险资本计算的规定;7月4日发布《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管理办法》,迈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化监管步伐……
由此不难看出,监管部门在不断加快治市步伐――通过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市场监管来促进股市稳定健康发展,而非有些人所希望的“救市”――直接出台行政措施刺激股指上行。
业内专家称,按照“救市论”的逻辑,应该禁止大小非减持。如果实施这样的措施,大小非支付对价获取的流通权利将被无端剥夺,这不仅于法于理无据,而且更严重的是会造成监管者的背信,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大伤害。又如,“救市论”主张的暂停再融资,倘如此,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将残缺,“休克”疗法无异饮鸩止渴。如今,市场化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主导路径。监管部门也屡屡表示,推出再融资议案是上市公司的自主行为,投资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做出取舍。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表示,要为IPO和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审核制度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创造条件。
诚如华生教授所言,“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这就决定了既不能用简单的救市政策去强化市场和投资人的政策依赖,又不能简单地推卸政府促进市场平稳健康转轨的责任。”
毋庸置疑,单纯为托高股指而采取行政措施的“救”容易产生负面作用,回到“政策市”的老路。只有不断夯实市场基础性制度的“治”,才能推进资本市场更加平稳健康地发展。
责编:韩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