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回放
吴国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原院长】:历史上的传说,金香玉是非常稀少和非常珍贵的,但没有人看到。现代金香玉是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出现的,后来在各种展销会上也有展出,这种矿石闻起来有巧克力奶油香味,但非常稀少,很难找,所以价格比较贵。
张如柏(成都理工学院教授):自然界确实存在会发出香味的玉石(玉石的材料就是矿物),此类玉石只能在特殊的地质环境中形成,自然界不大可能有大量出现。广东、广西、深圳、成都等地出现的假金香玉,大都是在大理岩表面涂上一层褐色有机涂料,再浸泡在某种香精中仿制而成的,用红外分析仪测出假金香玉和真金香玉的红外谱线是完全不一样的。
王时麒(北京大学宝玉石检测中心副主任):这些带香味的石头是蛇纹石化大理岩,外表是褐黄色的,裂隙比较发育,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其香味来源可能是地下石油形成过程中有机芳香族气体上升过程中被吸附;也可能是古代该地区长着许多带有香味的植物,长期产生的落叶或植物死亡后流向地下的水被吸附保存的;也可能是细菌在分解“食物”过程中放出带香味的液体被吸附。但现在倾向第二种可能性的人比较多,这也可以解释在同一座山的不同地点找到的金香玉其香味会有差别的现象。
中国历史查无金香玉
记者:金香玉这种石头也是近年来艺术市场的宠儿之一,但它的价格时高时低,让人难以捉摸,请您结合自己的研究谈一下何为金香玉。
王春云:的确,“金香玉”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以来,就在中国珠宝界和收藏界引起轰动,其巅峰期的价格是黄金的4倍!众多媒体也纷纷报道。
我研究发现:“金香玉”理应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香玉有关系,但现在对“金香玉”的一般理解已脱离开了历史联系,通常指金黄色的、带香气的、玉石一类的石头,通俗地讲指能发出香气的蛇纹岩玉石或者大理石玉石――尽管国内“金香玉”学术圈对后者还有一些争议。
记者:金香玉是不是和玉、琥珀、蜜蜡等一样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个概念又是何时出现的?
王春云: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关于“金香玉”的记载。唐苏鹗撰《杜阳杂编》最早记载“香玉辟邪”,随后明谷应泰撰《博物要览》、清陈之龙撰《格致镜原》、清纪晓岚总纂《四库全书》及所撰《阅微草堂笔记》等引证了这个记载,现代的“金香玉”研究学者也一致认为“金香玉”概念也是渊源于这个记载。有人提出“金香玉”可能来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荆山玉”(即和氏璧)或“金镶玉”(即传国玉玺)的音转,甚至有人猜测可能来源于民间俗话“有眼不识金香玉”或“有钱难买金香玉”,这些基本上都是一厢情愿的说辞。因此,中国历史上根本没有金香玉,只有香玉。
1991年,陕西农民卢礼平发现带巧克力香味的“香石”后,在1996年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展出了一块重442克的“金香玉”,该石头后来捐赠给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这就是现代版“金香玉”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