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杨
“我现在一点都不想再提股指期货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某期货公司工作的李响(化名)坐在位于北二环附近的“格子间”里,跟记者有一搭无一搭地扯起这个他最近两年时不时就会被问起的话题。2006年11月,“80后”青年李响,凭着科班出身的先天优势,成功应聘到现在所在的期货公司专职负责股指期货推广。此后不久,他所在的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金融事业部,而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股指期货。从雄心勃勃大展鸿图,到现在无可奈何的等待,小李目前的尴尬境遇,不能说和股指期货的“难产”无关。
“搁浅”的梦想
第一次提出在中国搞股指期货,是在2006年6月5日。这一天,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期货公司要“为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产品的上市做好准备”;6月23日,中国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筹备组在上海召开最后一次工作会议,股指期货上市工作步入倒计时;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9月19日,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浮出水面;10月底,模拟交易启动……
事情似乎一直都很顺利,但此后,股指期货问世的脚步明显放慢。没有停下的,只剩下投资者教育、“自娱自乐”的仿真交易,还有一批又一批的期货公司获得中金所的资质审核。除此之外,就是不断推迟的上市时间。
“等了这么久,现在仿真交易的交易量少得可怜。”李响告诉记者,“刚开始那点热乎劲儿,凉了不少。”现在,本来专职做股指期货的他,也开始参与公司内的一些其他研究项目。“现在,管理层的工作重心显然不在这儿,先推出创业板的可能性更大。股指期货出台,怎么也得等到下半年了。”
在这近两年的等待中,经历上一轮熊市休眠后的A股市场,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中,爆发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在这段日子里,沪综指经历了大起大落,从平平淡淡的1000多点起步,在去年达到6124.04点的峰顶,此后又调整到本周出现的一度下探3200点。而这一切,迟迟没有露面的股指期货完全错过了。
只欠“东风”
政策面虽然沉寂无声,但期货公司也不敢不积极备战。
根据中金所发布的数据,目前市场上有交易记录的167家期货公司中,已经有84家获得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批准,成为会员单位。也就是说,50%左右已经有了从事股指期货交易的资格。中钢期货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硬件和软件条件都没问题,只欠政策的东风。
另一家期货公司的研究人员则表示:“公司的人早就配上了,设备配上了,可一等就是两年。设备也只是偶尔进行一下测试。再等下去,设备都跟不上趟了。”
经常和股指期货出现的,还有一个词――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做空市场不同,针对的是做空个股的方式。早在2006年中,融资融券的七细则已经浮出水面。尽管有人分析融资融券中“卖空”等机制的引入是为中金所股指期货铺路。但这“铺路石”,也迟迟没露出“庐山真面目”。
与众望所归的股指期货不同,人们对融资融券的看法明显相左。
有人说,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融资对股指期货的影响是正面的。借钱买股票,实际上意味着增加了股票需求,从一定意义上拓宽了市场的资金渠道,必将导致股票上涨,股指也会相应的有所上扬。
“现在,我们根本就没有做准备。”一家证券工作人员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A股上世纪90年代曾出现过融券,但这种方式带来了明显的副作用。“按我们的经验看,当前推出并不现实。如果推出,对于券商来说可以赚取交易的佣金,当然是好消息,但推出之前,必须需要有严格的政策准备。”
融资融券,显然是比股指期货更遥远的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