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机制是众矢之的,向大机构大资金无原则献媚,已然成为吸血机的象征。一个制度民怨沸腾到如此地步,还能屹立不倒,显然有其存在的理由。
按照资金规模进行新股发行,可以保证新股发行近乎百分百的成功率。目前的新股发行机制诞生于股改风雨飘摇的时代,当时发行新股首先要考虑的是保证成功率,以免出现新股一出无人捧场的尴尬局面,因此,倾向于大资金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护场”,作为交换,新股发行也给大资金留下了一定的赢利空间。去年8月,中国国航上市,大资金纷纷弃而不顾,该股首日大部分时间都在2.80元的发行价以下交易,一级市场收益微薄。
新股发行机制成为一大问题,根源于股市的火暴。一级市场的赢利空间与二级市场的股价正相关,二级市场股价的火箭蹿升反作用于一级市场,使得一级市场的赢利空间越来越大,新股发行机制也就成为普通投资者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同时,随着捆绑在新股发行上的利益群体越来越庞大,由此产生严重的路径依赖,撼山易,撼新股发行机制难的情况也就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特色景观。
诞生于非常时期的救急机制往往产生合理性与合法性质疑,新股发行机制面临的就是这样的质疑。但是,新股发行机制不会因为短期数万亿元打新资金的聚集而改观,也无需改变,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询价、定价过程中的利益输送机制。
理由非常简单。
如果政策不变,那么打新股的无风险收益率就不会发生变化,围猎新股的打新资金,如银行的理财产品、企业的流动资金等会越来越多,直至最后形成均衡利润,从理论上来说,最终所有的资金会蚕食这部分收益,导致收益率下降。
事实正是如此,统计显示打新收益今年仍在高位徘徊,但收益率已有下降趋势。今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191%,网上中签率平均为0.3%,假设全年参与新股申购40次,则全年获得收益率约为23%,这是一年期存款利率的5.9倍。对以贷款融资申购新股的投资者而言,其收益率也高达15.71%。但二级市场“炒新”热情开始回落,一级市场“打新”的收益率自然也出现下降趋势。从疯狂的8月到11月,打新股的年化收益率在逐步下降。
这是因为成本的提升,表现在打新股资金增加、中签率下降以及打新股短期拆借资金成本的提高,以及开盘即跌的二级市场表现――多来两只类似中石油这样的套牢股,就能使二级市场上将投资者的炒新热情冰消,没有追涨者,一级市场就成为自娱自乐的演出场地。
据WIND数据统计,6月以来,新股首日表现最疯狂的时期在8月份,该月上市的21家新股中,涨幅超过300%-500%的就有8家,其中宏达经编和中核钛白涨幅均超过500%,9、10月份,新股上市首日上涨200%、300%好像家常便饭。到11、12月,在中国石油和中国中铁上市之后,新股首日涨幅开始出现明显下降,在中国中铁之后,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就没有再超过150%。
可见,如果新股的游戏规则不变,只要是一个公开竞争的市场,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就会使之回归到均衡状态,可怕的不是打新机制,可怕的是在定价过程中,承销商以极低的价格向大机构进行明目张胆的利益输送。这在国外资本市场也是一个顽疾,投行对此心照不宣。事实上,对于明显的定价失误,那些向大机构献媚套牢投资者的行为,应该有一套惩戒手段,使这样的机构彻底边缘化,最终失去市场。
对于政府而言,现在就改革目前的新股发行机制时机尚未成熟,股市冷热难料,紧缩的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的发展,都会分流股市资金,今后资本市场的新股发行还要仰赖大机构大投行的捧场。
重要政策动辄变更已经成为影响市场预期的不利因素,在没有成熟以前,新股发行机制稍安毋燥,证监会只要能够处理好影响恶劣的内幕交易,就能让股民得到莫大的安慰了。
责编:金文建
更多相关新闻>>